以攻方为例前篇已经说过了陈塘、新城、霸上据点的作用。
横岭和上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
1.攻方为例,取上谷,得其复活点,弱兵即可守之,主力可以转战,只用一方守兵固守陈塘,即可得2据点。
2.依上谷复活点,可协陈塘之兵,轻取大冶,回击霸上,右路敌方仅剩彭原复活点。兵力不足不可擅攻彭原或新城。可陈塘之兵推至大冶固守,但守霸上和大冶分兵2路易被敌军集力而破其一,需谨慎。大冶可弃,为何,鸡肋之地(后述),以免陈塘空虚。
所以横岭必不可失。
榆林和大冶谓之险地。
1.攻方为例,取榆林而入道新城,无复活点所依,长途奔袭,援兵不及,而新城守军是重中之重,复活点及后方支援甚快,攻打起来是事倍功半。
2.若弃榆林?
横岭必不能失,敌方推兵至榆林,无复活点可依,必取道霸上;
依横岭、青溪复活点,可阻击其兵推向我军后方,亦可夺回之;
鸡肋之地榆林(大冶),不能重兵取道。
3.榆林何为险地?
攻方以轻骑扰新城,弱兵示之,诱其主力顺榆林而下,把敌方拖入攻击青溪的方向。
横岭有复活点,不能突破;
霸上依青溪复活点,双方势均力敌;
敌方主力昏头要去青溪的话,一路要绕多少湾,无根之木,后续不及,人是越打越少,兵力无法集结,徒劳之师,事倍功半,若源源不断,正中下怀,拖的时间越久敌方越不利。而攻方主力部队同时即可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要点是定要诱其入攻方后方。还是那句话:不利我行,亦不利敌行,诱其入险地而歼之。
另说奇袭上谷
以弱兵示之守兵,且边打边退,引其守军攻至陈塘复活点盲目对攻,上谷据点人手必然不足。
以侦查部队--爪子(5分钟的隐身)10个左右,突袭据点,把上谷复活点抢过来,此时以重兵突击其守军,打个措手不及。
用此计应在占领守方大冶,而守方主力并不在此对攻时为最佳,上冶-鸡肋之地也有其作用。
借用孙子兵法一番话 :
用兵的原则是,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,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,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割敌人,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,兵力少于敌人就要设法摆脱敌人,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。所以,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坚守硬拚,就势必沦为强大敌人的俘虏。
既了解敌人,又了解自己,百战都不会存在任何危险;虽不了解敌人,但是了解自己,那么,有时能胜利,有时会失败;既不了解敌人,又不了解自己,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。
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,就应采取防御;而有可能战胜敌人时,就应采取进攻。实行防御,是由于兵力不足;实施进攻,是因为兵力有余。善于防御的人,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(令敌无法察觉);善于进攻的人,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(令敌猝不及防)。所以,既能够保全自己,又能夺取完全的胜利。
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,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;而失败的军队,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,而后企求侥幸取胜。
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:一是“度”,二是“量”,三是“数”,四是“称”,五是“胜”。
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迎击敌人的就主动从容,而后抵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。
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,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。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,是用小利引诱的缘故;使敌人不能抵达其预定地域的,则是设置重重困难阻挠的结果。出兵要指向敌人所无法驰救的地方,突袭要指向敌人未曾预料之处。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,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无法防御的地点;防御而必定能够稳固,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不能攻取的地方。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劣势的敌人,那么同我军正面交战的敌人也就有限了。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无从知道,那么他所需要防备的地方就得增多了;敌人防备的地方愈是多,那么我们所要进攻的敌人就愈是单薄。因此,敌人防备了前面,后面的兵力就薄弱;防备了后面,前面的兵力就薄弱;防备了左边,右边的兵力就薄弱;防备了右边,左边的兵力就薄弱。处处加以防备,就处处兵力薄弱。敌人兵力之所以薄弱,是因为处处分兵防备;我方兵力之所以充足,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分兵防备。所以,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,预知交战的时间,那么,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。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,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,那么就会导致出现左翼救不了右翼,右翼救不了左翼,前面不能救后面,后面不能救前面的情况,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,近也有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协调作战呢?所以要通过分析判断,来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;要通过挑动敌人,来认识敌人的活动规律;要通过佯动示形,来掌握制敌死地的关键所在;要通过战斗侦察,来观察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。所以伪装佯动运用到绝妙的地步,就可不显示出任何痕迹。所以每次战胜,都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适应不同的敌情,变化无穷。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,水的流动规律,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;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的弱点。
战场上局势变幻莫测,如何打,还是要审时度势,看各位的精彩战报了。
电信一区 北斗 光棍岁月
2008.6.16